回望雷锋之一:让雷锋精神温暖更多的人
发布时间: 2018-5-6 15:11:02 发布人: 刘露露 点击率: 161
2017年11月1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灯火辉煌,暖意融融。习主席在这里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这场面是令人感动的,可更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当习主席与站在前排的代表握手结束后准备与全体代表合影时,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他微笑着问候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两位代表执意推辞,习主席拉着他们的手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于是两位普通代表坐在了习主席身边,留下了令国人激动的瞬间……
习主席同参会代表的亲切的“一握”,对老模范代表的关心的“一让”,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亲切关怀。党的十九大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召开,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励人们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的重大举措。望着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和全国道德模范代表的一张张温暖的面容,读着报道他们先进事迹的一篇篇新闻,我不由得又想起雷锋。这些英雄模范不就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人吗?雷锋不就在他们的行列里吗?是的,他们就是一个个“雷锋”,雷锋依然与新时代同行,与我们同行……
从2008年我到雷锋的第二故乡抚顺的部队任职,到今天我在北部战区陆军直属单位工作,10年来,从辽宁抚顺、营口、辽阳、鞍山,到河南邓州;从首都北京,到湖南长沙望城,我一直在寻觅雷锋成长的足迹,感受他历久弥新的精神的温暖。我曾先后采访雷锋生前的战友、工友和雷锋辅导过的学生以及雷锋精神的传人上百人次。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虽然雷锋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可每当他们讲起雷锋时,仍一个个激动万分、热泪盈眶,有的甚至痛哭失声……我的采访笔记也一次次地被泪水打湿……雷锋,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从他们的记忆中向我走来,向新时代走来……
2011年清明节前夕,雷锋的生前工友易秀珍冒着大雪从鞍山来抚顺为雷锋扫墓,我特意把她请到部队休息。下午,我又陪她来到“雷锋公园”。70岁的易秀珍老人把从鞍山捧来的一篮鲜花庄重地献在雷锋墓前,尔后,她又掏出一块毛巾,轻轻地擦拭雷锋的墓冢,她一边擦着一边对雷锋絮语,热泪一滴滴洒在那花岗岩的墓墙上……
请倾听老人的自述吧!
我是1958年11月在长沙火车站与雷锋认识的,这是鞍钢在湖南招收的最后一批工人离开家乡奔向工作岗位。在车站,鞍钢招工小组的同志指定雷锋为第三小组的组长,我被编在了雷锋的小组。当时我17岁,高中还没毕业,雷锋仅比我大一岁,比同行的许多伙伴儿都小。在列车上,雷锋像位大哥哥一样照顾着我们、呵护着我们,使我们一路兴高采烈地从湘江岸边来到东北钢城。在鞍钢,雷锋被分到化工总厂的洗煤车间,我分到了炼焦车间。我们工人都住在一栋宿舍楼,男的住一二层,女的住三层,我的宿舍是305,雷锋的寝室是207。吃饭在一个大食堂,由于人多,打饭得排号,我与雷锋分了工,我排队买饭,雷锋排队买菜。那时,每个工人一个月只有4斤细粮,其它的都是大碴子、高粱米饭和苞米面窝头。我在老家吃惯了大米饭,乍吃那窝头实在咽不下,雷锋就鼓励我说:“来东北要有两不怕精神,一不怕冷,二不怕啃窝头。”同时,他把自己的细粮省给我吃。有时因我们倒班吃饭凑不到一起,雷锋就把买的馒头、大米饭用手绢包起来,送到我的宿舍。我见他光吃粗粮,心疼地说:“雷锋,我吃粗粮慢慢就习惯了,你的细粮不要省给我了,这样你的身体会垮的。”雷锋笑呵呵地说:“我吃什么都行,你一个女同志,吃好了不想家!”
1959年的春节,这是我离开家在外面过的第一个年。大年三十我上白班,下午5点钟回到宿舍,这时家在东北的同伴们都回家过年了,屋内空荡荡地只剩下我一个人,去找雷锋,他不在,去上夜班了。除夕夜,我一个人守着间冷冰冰的空房子,越想越委屈,就连饭也没吃,自己关上门哭起来,就这样哭啊哭啊,慢慢地就睡着了……大年初一的早晨,雷锋下了夜班,就来敲我宿舍的门。他是个很细心的人,猜到了我孤身在外过年的心情。他一边敲门一边说:“小易,过年了,起床吧,咱们去食堂买好吃的。”我睁开眼,感到昨晚把眼皮都哭肿了,就又伤心地哭起来……我哭着就听见雷锋“噔噔噔”地下楼去了……过了一会儿,又听到他上楼的脚步声,他站在走廊里轻声地说:“小易,我到食堂买来了最好的饭菜,你起来吧,我们一起过年。”见没动静,他又说:“反正你不起床,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你不吃,我也不吃饭了!”听到这里,我哭得更厉害了,这是被雷锋感动地流泪……我急忙起床,用冷水擦了把脸,打开了房门。这时,雷锋一手端着饭、一手端着菜,已在走廊里站了半天了!雷锋一边慈眉善目地看着我吃饭,一边做我的思想工作,使我消除了想家的伤心和烦恼,精神愉快地投入了新年后的工作。
1959年夏天,鞍钢决定在弓长岭新建一个焦化厂。雷锋积极报名,从大城市来到了小山沟。雷锋是8月份到新焦化厂的,我9月份也赶来了。这里的条件与鞍山没法比,吃饭在一个草席棚里,住在老百姓家的土炕上,漫天是灰尘,遍地是泥水。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雷锋与工友们开展了劳动竞赛,工地每星期评选一次“生产标兵”,雷锋18次榜上有名。那次下雨,雷锋抱出自己的被子、衣服盖公家水泥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床被雨水浇湿的棉被就是我给他拆洗重缝的:第二天晴天了,我拿来雷锋的被子一看,又是水又是泥,脏得一塌糊涂。这时天气已经凉了,我就在工地烧水的锅炉房里,一边洗被罩,一边烤棉絮。整整一个上午,被罩连晒带烘地干了,可那棉絮却紧烤慢烤地总也不干,而且棉絮经水浸泡以后,就是烤干的地方也是一块块地发死、发硬,有的还滚成了棉疙瘩,这被子就是重新缝起来,盖在身上也不舒服、不暖和,这可怎么办呢?晚上雷锋没有棉被怎么能行呢?急中生智,我就回宿舍把我的棉被拆开,悄悄地把我的棉絮缝在了雷锋的被罩里。晚上,我把重新浆洗缝好的被子给雷锋送去,雷锋一再表示感谢。后来,雷锋参军临走前的一天,工友们为他打点行装,他把自己用过的衣物包了一包,让我代送给他经常帮助的牧羊老人,然后,他把我给他重新拆洗缝制过的那床棉被叠得整整齐齐地交给我,说:“小易,山沟里天气冷,你别再盖我那床硬撅撅的棉絮了。”我一愣:“你怎么知道的?”雷锋说:“你帮我缝被的第二天,我趁你不在屋,就翻看了你被里的棉絮……”当时,我心里感到特别慰藉和幸福。这床棉被,我一直没舍得用。雷锋牺牲后,我一看到这件物品就大哭一场!后来,我又把雷锋的那床棉絮进行了加工,重新缝到了他的被罩里,恢复了棉被的原样。这是雷锋精神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亲如兄妹的美好情感的见证啊!整整50年,我一直珍藏着它……曾有老板出高价要买这床被子,就是出座金山银山我也不卖呀!2010年9月28日,我把这床棉被无偿地捐献给了辽阳市弓长岭“雷锋纪念馆”。让雷锋精神去永远温暖更多的人……
焦凡洪,山东省齐河县人,1978年2月入伍,现在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直属单位供职。发表文学作品100多万字,著有报告文学集《剑胆琴心》、文艺评论集《剑鸣虎啸》、散文集《剑韵和风》、话剧剧本《与你同行》(合作)等,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奖并入选全国高中课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回望雷锋》系列作品是他从2008年到雷锋的第二故乡抚顺的部队任职开始,致力于寻觅雷锋成长的足迹,采访了雷锋生前的战友、工友和雷锋辅导过的学生以及雷锋精神的传人上百人次所凝结的心血之作。在饱含真情的讲述中,雷锋,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从记忆中向我们走来,向新时代走来……
责编:刘露露
|